第二章 针灸穴位丈量方法9 L9 H! h& J' P: p 知道穴道丈量的方法,才不会找不到穴道,否则即使知道要扎什么穴道,结果心到, 手却没有到,扎错穴道也等于没有扎。丈量的方法,第一个叫同身寸。所谓同身寸,因为 每个人的高矮体格都不一样,像美国 NBA 球员来的时候,门都走不进来,摔跤手进来,门 也进不来,要侧着进来,个子大到这种程度,所以你不能用我的寸来量他的,每一个人的寸都不一样。怎么量这个寸?把中指头弯起来,这两个横纹头,点跟这个点之间定义为一 寸,这是同身寸。不用去一个一个量,三个指头并起来,这是两寸,四个指头并拢是三寸, 以连接手掌的指端为长度标准。 F4 m, e3 |5 v9 E- @要看病人的手,不能看你的手,大概就可以了。小孩子要看小孩子的手,所以每个人的寸都不一样,这是同身寸。运用的时候,同身寸大部分用在四肢上,还有经络之间的寸。 而腹部跟胸部,另有独立的丈量方式“均等法”,待介绍任督二脉再讲。基本上是以同身寸为主。 . k2 ?1 g# r0 u一、针刺的深浅讨论6 b9 ?$ M2 R& o% l8 N1 j. G ]: \; x3 l/ {6 h9 ^( R 下针有深有浅,一般受季节的影响,比如春夏下针就要比较浅,秋冬针下的比较深, 这就好像我们钓鱼一样。冬天鱼都在比较深的地方,针就要下到很深的地方去;春夏天气 比较热,所以针下的比较浅,这是一个观念。 中医认为,皮毛是肺在管,肌肉是脾脏在管,血脉是心脏在管,骨是肾脏在管。一般下针的时候,如果病在皮毛,针就下在皮毛;如果病在肌肉,下在肌肉,病如果是在血脉 上面,就扎在脉的旁边,如果病是在肾(内)脏,会从皮肤上面下针下在骨头的旁边。看 病情在哪里,决定我们下针的深浅。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介绍完以后,我会专门讲针刺手 法及补泻手法,这都是最传统的针灸方式。 过去中医有一句话,叫做“腹深似井,背薄似饼”,指的就是针刺的深浅。腹部上扎 针的时候可深针,背上扎针就不可以深针,否则会扎到内脏。扎到肺会引起肺气肿,但也 不能说腹深似井,就扎那么深,不能乱搞。还有,胖子瘦子下针的深浅也不一样。下针有 规距在,不能随便,有的穴道本来就浅,也不能硬要刺过去,也无此需要。 二、一般针刺入穴方法 ) n; m& g; z/ b4 O: F 过去医书如《针灸大成》提到入针的方式,下针的时候,要病人咳嗽一下,针就同时 下去了。为什么当年是这样?因为那时没有针管,同时,以前针的(制造)技术很差,过 去的针像火柴棒那么粗,看黄帝的九针,《针灸大成》的九针画的图,那九种针都像火柴那 么粗,所以扎针比较痛。用咳嗽,一咳,针就下去了,比较不痛。现在有针管直接拍进去 就好了。美国政府规定,针只能扎一次,所以不用咳。不然中风病人,要下个十几针,要 咳很多次,所以说不要咳嗽进针。要知道穴位大概的位置,针怎么进去,这是有原则的。 5 K$ _/ i7 W! s1 E t9 r要用手去摸质感、皮肤上的感觉。一般穴道绝对不会在肌肉上面,你摸两个肌肉中间, 穴位永远在肌肉、筋旁,摸上去有两条,就在缝隙下针,绝对不会在肌肉上面,没有这种 穴道。穴道都在两条肌肉中,或是肌肉和骨之间。比如下脚上的针,都下在骨头旁边,一 定是在肌肉和骨旁边,不会直接扎在骨头上面。穴道或是在肌肉和筋之间,身上有很多筋, 穴道也不会在筋上面,一定在筋和肌肉中间,或是在筋与筋之间,绝对不会在筋上面。比 如心包经有两条筋把它分开,从这缝隙下进去,绝对不会下在筋上,也没有任何穴道在血 管上,一定是在血管旁边,不能摸到一个血管,以为找到了,正对它下进去,那不是穴, 根本不是穴道。穴道一定在血管旁边或在筋和筋之间、筋和肌之间、筋与骨中间。 i, V/ [$ h0 |绝不会在骨上面。不要看到一个骨头,硬要戳进去。所以穴道一定在筋和骨之间。筋 骨之间的穴道常碰到,像脚踝的地方,都是筋骨之间,不要直接扎在肌肉上面,也不要扎在骨头上面,也不要扎在筋上面。当穴道位置找到后,就用摸的,就知道哪个是正确的, 针下进去就对了,这是基本上找穴,下针位置的取舍。 & J7 N1 ?1 r1 s7 |/ z J三、成人与幼儿的不同入穴方式 \. L- [' z# T! T8 B( c 成人与幼儿有非常大的不同,成人要留针,幼儿不留针,幼儿有一个特别的名称,叫 单刺。留针 20 分钟,留针之后会做补泻,像中风的病人,留二十、三十、四十分钟、一 个小时两个小时都没关系。像西医针在那没有打点滴、葡萄糖也没关系。 起针很重要,拔针的时候,若这病人是你妈妈。这个指头放在那,慢慢的拔出来,出 毛孔的时候,稍停一下,停三、四秒,再慢慢出来,这样(出针)一滴血都没有,这出针 的方式。因针头很利,要平直出针,不能用挑勾出力的方式,会把血带上来。这是起针的 方式,不要一直用力拔出来。那小孩子用单刺。当小 baby 孩子发烧感冒,拉肚子,下针 效果很快,什么叫单刺?针进去捻一捻就出来了,根本不留针。哪些穴道可以单刺?经络 学再讲。小孩子退烧治疗很快,所以不能让小孩子留针二十分钟。幼儿的定义以十四岁为 标准,十四岁以下,单刺不留针,十四岁以上就留针。下针时,叫病人采用卧姿。 针灸下针后有一种现象就是晕针。为什么?因为中医有一句话“药不瞑眩疾弗缪”出 自《后汉书》。所谓“药不瞑眩疾弗缪”,就是说一种治疗方式,没有产生瞑眩的话,这个 病不会好。我们每次扎针,若病人产生晕针的现象,起完针,病人会感觉效果很好。 " m* A' n, D9 C, ~0 A可是有一种晕针的现象,是因为病人的姿势不对。姿势不对会产生的晕针,所以要病 人采卧姿。让他躺倒,扎针最好不要让他站着扎,或坐着扎,都容易晕针,躺着扎最好。 姿势不良,产生的晕针怎么处理?就是刚才的急救方式,先下人中,会很痛。晕针叫病人 不要怕,先叫病人躺平。将胸腔的扣子打开。空气流通就会醒过来。晕针不会死的,到现 在还没有因晕针而死的。如果你是很性急的人,不醒就十宣放血,脚趾头再放血,叫病人 怎么走回家去?太过也不好。 四、现代常用的针号概念 / S8 x2 A! d' E7 G1 Y 现在常用的针,比如 3215,(前两位数)32 是(代表)针号,数目字越大,越细,一 号二号(较细),三号四号很粗就像螺丝刀一样,32 号已经很细了。(后二位数)15(代 表长度为)一寸半。(针)号码小,粗一点,有 2815,平常多用 32,也会需要 28 号针, 有时开刀后伤口变得很硬,针扎不进去,或还有一些脚肿在那,有瘀血块,就用 28 号针扎进去。 一寸半的针用得最多,通常用在肌肉、四肢、身上都可以扎。手指头旁呢?手再肥也 不会像身体那么厚,通常用一寸针来扎,刚才这针就是一寸针,代号 3210,“32”粗细不 变,尺寸变。像这比较长,这是所谓 3230,32 号三寸针,用来透穴。有些地方会用到透穴, 当场透就好了。 1 Y# F: ?1 j: w" U/ T针灸做得好是立竿见影的。做得不好,就没有感觉,但也不会坏事。除非扎得太深了, 古人才不去负你的责任。身上有非常多的穴道,都可以用透针,透的时候不但不伤筋,不 伤骨,不伤血脉,连一滴血都看不到,脚伤、腕骨痛,针一下去当场痛就去掉了。中医如 果以后发展起来,全世界医疗费用可减少非常多。还有放血针,现在放血片。 ) G# A d/ x4 r: @五、黄帝时代九针型式 ]! K2 L, \3 H* e* v8 ] 这个九针图,在《针灸大成》里面看到的九针,这是原图,原样、原寸,手工做的。 毫针用得最多。各种针的形状,各有不同使用的方向。
过去的老师傅的针,都从棉布包拿下来,口水沾一下,隔着衣服,针就下去了。针弯 掉了,丢在地上磨一磨。一样就下去了。以前没有不锈钢,不是金就是银,金太软,银太脆,都必须要做粗一点。现在用的针就不会断了,只有针身跟针柄接合处容易折断,所以 我们下针都会留一点针身在外面,不会整只插下去。若一段断在里面,两指同时一下压旁 边的肉,针就出来了。有人说断了针会跟着跑,那是胡说八道。我扎到现在,还没断针过, 因为针是不锈钢的,过去发生的事情,现在不一定会发生。 ; t( E* c* M. W/ T; s+ ^- z+ M- w
|